2017年的春节,电力富裕并且外输的电力大省山西,城乡各地一片光明,不容置疑,是电力给人们带来了温暖、欢乐和便利。不敢想象,一个没有电的春节是个什么样子,更不能想像,百年前的山西,用电是个什么样子。我可以告诉读者:新中国山西万家灯火的前身,110年前的民国1907年,山西曾经只有一家灯火是用电照明。
人类照明的发展,经历了从火、油到电的历程。人类使用油灯照明的历史特别长,先是用动物油,后来是植物油,最后改为煤油。1879年,爱迪生发明了电灯,从此改写了人类照明的历史,人类走向了用电照明的时代,代替了煤油灯、汽灯。1882年,电力终于进入中国,上海十六铺码头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。
电力进入山西比较晚,1907年,封闭落后的山西第一盏电灯在山西大学堂点亮。
山西大学堂是中国建校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,另两所是北京大学(京师大学堂)和天津大学(北洋大学)。由于当时的山西有个开明的巡抚岑春煊,由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提议和身体力行,这所大学落户在了山西,山西大学堂的地址就选在太原侯家巷,分设中学斋和西学斋。办学的经费就是庚子赔款中山西拿出的50万两白银。
█ 山西巡抚岑春煊
█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
1902年初,山西大学堂建成,西学斋建筑呈中西结合风格,以大厅为中心,东西对称,中部五层,楼顶部是四面钟楼,东西两侧为二层楼建筑,楼立面为英国中世纪城堡形式,列柱式的围墙和凯旋门式的大门相组合。教学大楼和钟楼与避雷针形成“山”字,钟楼与大楼楼体形成“西”字,意指“山西”,整座大楼将“山西”两字巧妙地设计进去,其中“西”字即是“山西”之“西”,又是“西斋”之“西”,充分体现出山西大学堂“中西文化”交融的寓意,而楼顶上的避雷针以及楼里的电灯泡、电线都是当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体现。
█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旧照
█ 山西大学堂近照
由于山西没有电,虽然安装了电线和电灯泡,中斋和和西学仍然是采用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照明。
山西大学堂的建成,给山西带来用电的契机。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电力照明的国家之一,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自然就有了把电力引进学校的想法。据史书记载,在清光绪三十三年,也就是1907年,李提摩太跑到天津一家洋行,采购了一台从英国进口的发电机,以蒸汽传动发电,专供中西两斋办学和住宿照明,首开山西电灯照明之先河,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点亮了第一盏电灯。这台自备发电机由于安装在学校高墙院落中,知道的人很少。过往的行人只是对学堂到了夜晚一片光明感到不解。
山西大学堂有了电,对山西官商的的影响是巨大的。作为晋商最发达时期的领袖人物、山西商会会长刘笃敬是一位有经商头脑、富有远见的儒商。他多次出国考察,做过朝廷的四品官,做过许多实业,号称刘百万,具有浓郁的维新思想和实业救国的抱负。他深知,没有电的山西是没有发展前途的。
█ 刘笃敬
1908年,刘笃敬出资三万两白银,从天津美国“慎昌洋行”购回一台美国产的发电机,开始建设山西第一座公用发电厂——太原电灯公司,从此开始了山西办电的历史。(旧址在今南肖墙12号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南院内),1909年10月,也就是宣统元年,太原电灯公司第一台六十千瓦直流发电机开始发电,由蒸汽引擎带动发电,主要供应官邸、商肆和街道的照明,用户对象分布在太原柳巷、桥头街、天地坛等繁华街市,送电距离很短。后来太原电灯公司又增加了两台发电机,送电距离也有所延伸。每当夜晚街灯放亮,清朝末年的市人无不争相观望,甚为稀奇。太原电灯公司的电力初期是以照明为主。后来才发展到动力用电。那时,太原所有线路均为木质电杆、铜质导线、针式瓷瓶,供电半径约三公里。用5—30千伏安容量的柱上变压器变2.3千伏为380伏、220伏电压,向用户供电,电价收费初期采用包灯制,后开始安装电表。收费标准是:8烛光灯一盏每日4分钱,12烛光灯每日5分钱,16烛光灯每日7分钱。山西大学堂的这台发电机运转几年后停运,学校改由太原电灯公司直供电力。虽然有了电,但是,由于电力工业的不发达,市民的贫困,太原市的居民照明还是以油灯为主,电力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。
█ 太原电灯公司厂房、烟囱
据老电业人回忆,那时候南肖墙临街有太原电灯公司的一排营业室用房,用于接待客户买电等营销业务,这个营业窗口一直保留到太原解放前夕。后面是个四合院,刘笃敬和公司管理人员在里面办公,设营业主任和会计主任,四合院的两侧是两排平房,是职员办公场所,四合院的后面是座二层小楼,作为20多名机匠和灯匠的宿舍。西侧就是锅炉房、汽机房和发电机房。北面是电灯公司附设的面粉厂和纺织厂,面粉的商标为绿、红、蓝“电灯牌”说明刘笃敬当时就有广告意识,借用人们吃的面粉来宣传电力。解放后修路,晋生纺织厂被府东街分割到了路北面。
在太原电灯公司和刘笃敬的影响下,山西各地的晋商纷纷开始办电厂,其特点是先在家庭内部开办照明用电,然后为自己或者当地的商号、作坊和纺织、印染、煤炭、面粉等私营民族工业供应电力。这一时期,晋商祁县乔家自办了小电厂,自发自供照明用电,而且乔家购买了电影放映机,开创了晋中电影放映的历史。太谷县富户曹家在北洸村安装了一台5千瓦小型发电机给家庭照明、平遥日升昌票号、榆次常家、王家,五台县河边村等富户也都办了电厂,就连阎锡山也来凑热闹了。阎锡山在五台县独资创建西汇电厂,安装96千瓦发电机一台,架设供电线路4公里,为阎锡山公馆及兵营的1930盏灯和东冶镇赵氏、杨氏、王氏公馆等1070盏灯照明供电。
1916年,年迈的刘笃敬辞职还乡。随着他的辞职,电灯公司也每况愈下,风光不再。1920年,由于不断扩建新机组,拖欠购机款,加上社会战乱,技术人才匮乏、阎锡山军政机关倚势用电不交费,太原电灯公司入不敷出,最终被美国慎昌洋行派人封闭了,阎锡山极其幕僚徐子澄(银行经理)、南佩兰(警务处长)乘机将电厂接收,更名为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,从此,太原电灯公司从民族私营企业演变成官僚资本。
█ 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及章程规则、商标注册证
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,开始扩建电厂。到1934年,公司共拥有可运行的发电机4台,总装机容量4750千瓦。用户5681户,其中商店553户,工厂3户。除了民用电之外,开始有了军火工业用电。1937年12月1日,日本侵略者将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改称军管理第二工厂,但是,民间还是叫它电灯公司。1945年,日本军队投降后,阎锡山的西北实业公司电力部接收军管理第二工厂,并改名为城内发电厂,至此,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就不复存在。
█ 民国时期太原街头的电线杆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,二十多岁的我走进了位于南肖墙的省电力局机关大院,一晃就在这个大院待了几十年从未离开。那时,我从未想到过,我走进了一个历史文化沉淀极其深厚的大院中。
曾记得,机关大门两侧,一边一个圆柱形的石头,石头中间有个粗粗的窟窿。机关的老干事告诉我:这是清末民初的人骑马下马后的拴马石。机关大院的后院,那座二层楼的砖木楼房,曾经是电灯公司的员工宿舍,可惜后来被拆掉了。西侧,有一座破旧的厂房,由局机关印刷厂占据,旁边立着一座几十米高的烟囱,那些都是电灯公司留下的遗物。原省电力局副局长赵晋荣告诉我,刚解放后,许多市民曾拿着当年太原电灯新记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,来找太原电业局兑现,当然都被拒绝了。原省电业局副局长丁尔谋在自己的办公室里,曾坐过一把老旧的皮转椅,我亲耳听他说过,这可能是个文物,可能是当年电灯公司的遗留物。1993年至1995年,我曾参与编写山西电力志书,在省档案局见过许多发黄的太原电灯新记公司发行的股票。有一张1958年省电力工业厅大门的照片,有人考证说,这就是当年太原电灯公司的大门模样。2008年,我主编《晋电百年》大型纪念画册,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,更加深了对南肖墙大院的深厚历史文化的认识。
█ 1958年山西省电力工业厅大门,保留了原太原电灯公司大门原样
岁月流淌到今天,一百多年过去了,南肖墙周边的太原市铜锣湾,发展成为太原最繁华的商圈之一,而隐匿在这片繁华中的南肖墙12号,仍然还是一落闹中取静的机关办公的旧院,虽然大门口没挂牌子,但出租车司机和附近的居民还是习惯称呼它是电业局。
现在,它的名称已改为国家电网省电力公司南院,四栋现代化的办公楼中间,太原电灯公司的厂房和烟囱依然静静地屹立在那里,挂上了文物保护的标志牌,遗憾的是厂房翻修不是以旧修旧,而是以新修旧,虽然厂房门头上筑有1933年的大字,但还是显得特别新,烟囱倒是一直没变样,上面依然是残留着解放太原时的累累弹痕。厂房和烟囱是1933年安装3000千瓦机组时,在原厂房基础上扩建的,它既是山西省清末工业发展的实物例证,更是山西省电力工业开创的实物例证。
由山西大学堂的一家灯火到太原电灯公司的百家灯火,发展到今天的万家灯火,山西的电力工业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走过了漫长的百年历程,今天的山西已然是全国的电力大省,但是,如果没有李提摩太、刘笃敬等先人,山西的电力工业可能还要晚发展几年。李提摩太、刘笃敬等人对山西电力工业的历史性贡献不容忘记。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康小明其它作品:
是什么在揪人心扉——与刘胡兰妹妹刘爱兰的心灵对话
康小明:墓地随想
苦难成甜:文革前后山西日报“编委楼”纪事
两位混血美女与一座城市和一个家族的网球运动史
康小明:我眼中的城市雕塑
康小明:按摩师马义的蝼蚁生活
家在太原 | 康小明:双塔寺街的变迁
战火硝烟中的解放和接管太原——忆太原首任警备区司令员罗贵波将军
康小明:小人物的大手笔
康小明:柔情的保民,黄河岸边的保德汉子
康小明:异人郑喜桂
康小明:母亲对保德家乡的回忆
康小明:他一生只说真话——怀念我的父亲康溥泉
康小明:铁姑娘春秋
康小明:编委楼里的编委们
康小明:那座山,那个人
康小明:尴尬人生
康小明:荷塘月色中的闰儿走了,只留下远去的背影
康小明:
康小明:神头泉边,逝去的电力城
康小明:一位知青和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
康小明:文革期间随父母下放大同的旧事
康小明:我在五中“闹革命”
康小明:一座机关大院和大寨在历史漩涡中的碰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