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规定,从今年1月1日起,咖啡、糖果、啤酒、黄酒、葡萄酒和果酒、蜜饯、可可制品、淀粉和淀粉制品、炒货、水产品、蛋制品、茶叶、酱腌菜等13类食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,要求挂上“qs”标志,才能进行生产销售。然而,笔者在对省城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,13类食品当中许多未挂出“qs”标志的食品仍在销售。
1月2日上午11时许,在位于羊市街一家大型超市二楼的葡萄酒及果酒区,笔者看到,数十个品种的葡萄酒、果酒当中,只有两三个品种在外包装的醒目位置补贴上了“qs”标志,其余的均为注明。除此之外,未挂上“qs”标志的蜜饯、炒货、黄酒、糖果等食品也随处可见,其中我省生产的粉条也有销售。事实上,我省加工粉条的企业虽然有近千家,但是通过准入制的是粉丝加工企业和玉米淀粉加工企业,真正加工粉条的企业没有一家通过qs认证,所以按规定他们是不能进行生产销售的。
随后笔者又来到位于食品街的一家茶叶店,这里盒装、袋装茶叶应有尽有,但其外包装均未挂有“qs”标志。类似的现象在省城一些集贸市场里更是随处可见。位于新隆街菜市场内一家专销酱腌菜的店面里,摆放着各类袋装和散装的酱腌菜,然而并没有见到任何酱腌菜的外包装上挂有“qs”标志。
据了解,目前这13类食品加工企业中,我省通过食品安全准入制的企业有54家,其中酱腌菜企业有2家,炒货企业有3家,葡萄酒及果酒企业3家,啤酒企业6家,黄酒企业3家,蜜饯企业37家,淀粉及淀粉制品企业5家。
山西省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:“山西省涉及这13类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大约有2000多家,到目前获得qs许可证的企业不到总量的3%。其中,蜜饯加工企业大大小小不下千家,通过的只有37家,是13类食品中通过量最多的;酱腌菜加工企业全省也有近50家,获得qs认证的只有2家。其他未获认证的2000余家相关企业,面临着被迫退市的局面。”
据悉,有关部门近期将对省城市场上没有通过qs认证的13类在售食品进行查处。
转载自:太原新闻网